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幼苗扎根、地方向陽?針對在野黨「青年參選村里長」之探析

(作者:尼古丁萬歲、錫口白紙扇)


  今日(715)民進黨正式推出了「民主小草」計畫,號召青年朋友參選村里長,台聯亦在710日推出了青年參選里長計畫,甚至在更早之前,民進黨就已經開始籌畫這種青年參政的策略。為何在野勢力如此積極投入此一計畫?民進黨與台聯是否有全力推動的意圖呢?



一、村里長:地方政治最前線

  村里長的腳色在我國政治實踐中,往往被普羅大眾所低估,認為里長伯不過是小角色,沒有任何政治權力。村里長究竟有何職權呢?根據地方制度法《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里長事務補助費補助條例》,村里長是無給職,但每個月可領事務補助費45000元,而其職責為「受鄉 (鎮、市、區) 長之指揮監督,辦理村 () 公務及交辦事項。」由於其職責之法源依據對其職務之敘述實在過於含糊,所以也有人稱村里長是「在台灣現行各級的競選公職中,其職權最不確定者」。而在政治實踐上,舉凡資源回收、公共財修繕、村里民康樂活動、樓下野狗太多、隔壁米粉湯搶我家麵店客人,村里長總會站在第一線為村里民們處理大小事。換句話說,村里長其實就是地方利益的協調者,也是地方政治中動員力的來源,任何有意問鼎中央的政黨或是政治勢力,都不能忽視地方的重要性,而與地方直接溝通協調的最佳管道,莫過於深入地方的村里長。總而言之,在制度上,村里長並未被賦予太多實權,但在實踐上,他們卻是最為重要的基層力量。


  在野黨們在地方政治上往往難以獲得地方勢力的支持,而問題的根源在於資源稟賦上與國民黨之間有著極大差距,對於地方政治的參與者來說,你的條件再好也比不上國民黨的龐大黨產,如此一來,在野勢力無論如何都難以獲取來自地方的奧援。如果在既存的結構下無法取得優勢,那就只能試圖改變結構,而地方政治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辦法仰賴既存的地方勢力,那就只好試著改變地方勢力的版圖。


二、青年參與之契機及目的

  青年參與地方政治,看來並不是這兩黨在長期規劃、完整布局後的深謀遠慮,而是因為太陽花學運後因應青年浪潮之崛起,為面對新局面而制定的對應之計。既然是對應之計,其實就是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計畫。但即便如此,吾輩仍應該給兩黨高度的鼓勵,雖然這是個「被動而技巧性」的政治動作,但是這樣的倡議卻為青年參政或是地方經營帶來的一些新的可能性。我們必須知道,許多的偉大,都是從一些難以想見的細微可能性中萌芽。
(太陽花學運的誕生為國內各政黨帶來了衝擊)


  對於在野政黨來說,若要改變政治版圖,就得從地方著手,但地方卻難以動搖,甚至自身也無可用之兵投入基層選舉,這該怎麼辦呢?在2014年這個逼近地方勢力發光發熱的時間點,太陽花出現了,太陽花的組成來自青年世代對於政治的理想與破滅,他們對於既存的政治樣貌充滿了不滿與質疑,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政治是有熱情的,但他們沒有足夠的政治資源去影響政黨,也沒有足夠的政治經驗打一場選戰。一方是有意投入政治卻苦無門路的個人、另一方是空有政治資源卻無可用之兵的政黨,這看來不是挺不錯的組合嗎?


  所謂的「青年村里長」,政黨的目標是要在僵固的地方版圖中投下震撼彈,改變既有勢力的劃分,建立屬於自己的草根力量;對於青年世代來說,之所以參加是因為村里長選舉的門檻低,既不需要極多的財務資源挹注、亦不需要有著極高的知名度就可以獲得角逐的機會,一旦當選了就等於跨越公私領域的門檻,成為一個政治家。


  村里長的腳色是地方利益的協調者,也是政治動員的基層領導者,對於有意參政的青年來說,這是一個相當適合磨練的位置,一來他們所需面對的民意並非太過龐大,可以試著與之聯繫、溝通,訓練自身的政治能力;二來如果當選了,就是一個地方組織的領導者,具有一定的政治動員力,這將成為自身的政治資本;三來在選舉過程中與政黨之間的合作關係,有利於將自身的政治理想更進一步向上推行,促成草根性民主。


  這一切聽起來都頗為理想,不過在學運與社運圈中有著一種「排斥政黨」的氛圍:對於政治有著憧憬,但是對於跟政黨合作就敬謝不敏;想影響政治卻不得其門而入,可是也不想透過政黨的捷徑改變政治現況。這種「潔癖」的存在自野草莓到太陽花從未消失,彷彿政黨是牛鬼蛇神一般不可恃不可近,卻未曾想過將政黨視作政治實踐的工具來達成理想,實為一大憾事。
(學運過後,若需要繼續延續改革力量仍必須與政黨並肩同行)


三、台聯與民進黨的實踐:作法、內容與比較

  目前提出這種「青年村里長」策略的政黨主要是台聯與民進黨,姑且不論何者先提出這個策略,我們先就兩個政黨的做法與內容來做個比較。

台聯: 根據其與福爾摩鯊會社的共同聲明,台聯用兩階段評  選的方式來選擇人選,第一階段用書面審核,第二階段  則是各界賢達的面試,雀屏中選者給予50000元的保證  金補助與選舉文宣補助,並給予培訓及專案輔導。


民進黨:根據民主小草的臉書訊息,同樣為兩階段評選,且方式相同,差別在於實質補助的內容分為民進黨提名參選人與無黨籍參選人。中選者可獲民進黨提供輔選團隊,包含選戰企劃、網站宣傳、選戰培訓、聯合活動宣傳以及助選員,民進黨提名參選人可額外獲得30000元的選舉經費補助與個人化的文宣及活動籌畫。
 


  如果我們光看經費補助的話,似乎台聯誠意比較足夠,畢竟保證金的50000元她們幫忙結清了,但作為一個政黨所應給予青年在選舉上的支援絕不應僅止於保證金的支付,最重要的是團隊的支援,從培訓到選戰的企劃,需要一整套的系統來協助,畢竟選舉不是釘孤支,比的是團隊合作與策略施行,而台聯方面並沒有明確的表示究竟能給予何種團隊支援。而且這所謂的保證金,事實上只要獲得一定比例的票數就可獲得退還,甚至還可獲得一票30元的選舉補助,所謂的保證金補助只要有心輔選的話就無足輕重。此外,透過劉敬文先生對民進黨的評論來看,其雖膠著於「黨籍參選人」的補助,但就政治獻金法之規定,政黨對於非黨籍之參選人所能提供之政治獻金有一定限制,故台聯此舉可能有適法性之疑慮,仍待論斷。無論是以台聯或以福爾摩沙會社之名義對參選人進行政治獻金,但總額仍不得超過一百萬元,也就是說他們除了給保證金外就沒有任何經濟援助。就此看來,民進黨顯然比較了解如何輔選。


  但民進黨的做法也稱不上完全合宜,從其將參選者分作黨提名無黨籍就知道其目的有極大一部份是要透過這個計畫來強化政黨的基層力量,這本來不是壞事,但對於非黨籍參選人的網站宣傳與活動造勢都是在「民主小草」之下所進行,雖美其名為串聯,事實上其效果無異於忽視其選情,而著重於團隊意志的宣傳。固然政黨的理念傳達極為重要,但既然要把人拉入選戰中,就應該為其好好規畫競選活動,以其當選為目標,目前的做法只會讓人覺得所謂的青年村里長不過是民主小草的附庸品,而非主軸。對於入黨參選人,雖有個人活動與文宣品的協助與籌劃,但我們仍認為極有可能是放入以民主小草為主體之聯合文宣與集體造勢中。易言之,目前所看到選戰支援不像是針對地方選情而設計的規劃,而像是從黨中央進行的「運籌帷幄」,恐怕無助於建立與地方的連結,對於青年的拉攏力道也稍嫌不足。
   

  此外,兩黨在人才徵選上也有著極大的問題,兩黨的青年參政計畫皆擬定了一定的「選拔方式」,並且也請各領域的專家組成遴選團隊,但此計畫提出之時間點為1037月中旬,而103年地方選舉日期之日期為1129日。基於選舉罷免法之規定,參選人必須設籍滿四個月以上,故此時青年無法再遷籍挑選「艱困選區」或是「適合」的選區參選,而必須於其原本之戶籍地參選。這些有志參選村里長的年輕人,其戶籍所在地原有的村里長可能即為民進黨、台聯籍或親近人士,基於地方實力以及長期之支持考量,此兩黨實難以「青年才俊需要舞台」為由逕以青年取代原有之黨籍人士。即便該地區之村里長非屬此二黨,然而在地方亦經常有長期耕耘、長期經營並對抗國民黨籍之有志之士、地方樁腳。這些地方實力者可能已經耕耘長達數年,亦很難在黨的一聲令下即乖乖自行退出選舉。投入這些計畫的年輕人要怎麼跟地方原有的泛綠勢力整合、協調?


   在此前提下,遴選團隊可能就必須要將參與此計畫青年之「戶籍所在地原有之泛綠勢力」納入遴選考量,畢竟得罪了地方樁腳,就算是再好的人才亦只能徒呼負負。但如果將此納入考量,整個遴選計畫即無異於因人設事、因戶籍地設事。即便能力較佳、形象清新、想法卓越,若您的戶籍地已有泛綠強手,您可能也只能黯然落選。若兩黨要強硬起來,不論地方實力而僅以「青年參政」作為唯一考量進行整合,將使得「整合」變成強嫁強娶,強摘的果子不甜,這是我們都明白的道理。


四、青年如何改變地方?
  
      
       民進黨與台聯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放到了「基層選舉」上,希望讓年輕人參與地方經營,藉此改變長期以來「地方一片藍」的政治版圖。此出發點甚為良善,年輕人在沒有包袱之下,確實能夠憑藉著對熱血、熱情參與政治。然而此舉是否真的能夠「改變地方版圖」,甚至作為泉源活化我國的政治死水,仍非無疑。


       對於青年世代來說,「地方」究竟是甚麼樣的概念?於各個場合填寫個人住址時,除非拿出身分證作為對照,大多數的年輕人會遺忘自己住在哪個里,而更多數的年輕人也不清楚自己的戶籍地是在哪個鄰。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長期以來強調「國際化」、「眼光放遠」,對於多數的年輕人而言,地方、村里即屬很「LOCAL」的事情,難以獲得青年關愛的眼神。事實上,長久以來由於資源上的不足及實效性考量,民進黨及台聯黨亦無法深刻經營村里長之選舉,「地方的事情由地方處理」,已經成為根深蒂固的概念。


       若非此次「青年參與政治」之契機,實難想像眼光高遠的年輕人願意挽起袖子參與地方政治。然地方村里長之業務甚為繁瑣,著重之處皆在於社區經營,反映當地民眾生活上之問題並關注里內大小需求。說穿了,村里長在社區營造上必須與當地的婆婆媽媽、鄉親朋友交流情感,而交流情感的方式就在於辦理大小活動、你有事我相挺、紅帖白帖勤勞跑、管水管電管路燈管監視攝影機、24小時都必須當公親。這些「有志參與政治」的青年是否已經做好準備處理瑣事?他們對於地方有多少了解?他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青年若真的參選村里長,他們必須要知道村里長跟他們想像中的「政治」距離相當遙遠,雖然如前文所述這種基層政治經驗可以作為其政治資本,但事實是基層的政治與更高層級的政治有著決定性的不同。地方民眾不會他們的里長懂不懂服貿、懂不懂自經區、懂不懂兩岸和平協議,不會把我們念茲在茲的民主法治水平作為選舉時的考量。地方民眾在意的只有三者:利益、關係及方便。青年們眼光高遠,但是否能夠挽起袖子,踏入不熟悉、不習慣的地方生態圈,實為一大疑問。如果「青年」只是一昧地談那些離地方十萬八千里的理念,把眼光放在千里之外、四年之後,那麼這樣的「沾醬油」式青年參與,又能夠改變甚麼呢?


五、   建言:幼苗深根、耕耘地方

        作為一篇評論式文章,若僅係雞蛋裡挑骨頭,那不免會給人「出一張嘴」的感受。因此,文章的最後我們也試著給這兩個「青年參與村里長計畫」一個建言。這兩個計劃都請來了相當有份量的社運界、政治界、文化界及學術界的人士作為面談評選委員。然而觀其名單,這些委員與地方的距離大概與來應選的青年一樣遙遠。若由本人來擔任評選問題設計者,除了認同吾黨之基本理念外,我將列出三個問題,若無法回答這三個問題的青年,即便係屬文采斐然、一表人才,亦非本次徵選所要的人。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1. 請問貴村里現任村里長是誰?背景為何?為何能夠在前   次的選舉中獲勝?
  2. 請問貴村里最需要的基礎建設是甚麼?最多人在意的生   活問題是甚麼?
  3. 請問如果你要在早上、中午、晚上三個時段向村里民拜   票,你分別要選擇貴村里的哪個地方,才能獲得最大的   效益?



 「草根式民主」需要由下而上的連結與參與,我們必須深入理解村里,對地方勢力了然於心,盡可能掌握地方民眾的需求,才有可能讓政治由地方開始改變,創造草根式的民主建設。


分享

1 則留言:

  1. 那麼對於要跳出來選議員的年輕人,有任何建議嗎? ;)

    http://k.olc.tw/2014/07/%E9%81%B8%E8%88%89%E9%BB%83%E9%A0%81%E4%B8%8A%E7%B7%9A%EF%BC%8C%E9%82%80%E8%AB%8B%E5%A4%A7%E5%AE%B6%E4%B8%80%E8%B5%B7%E4%BE%86%E5%8F%83%E9%81%B8%EF%BC%81/

    回覆刪除

來訪人數